艺术家

Heimo Lattner - 海默·拉特纳

拉特纳之前的作品逾越了都市密度的
界限,并为当地人带来了特定的体
验。他的创作方法通常需要观众配
合,与他一起共同观看、聆听(发
现、探究……)。对空间的考量是他
关注的政治问题之核心:空间既可以
是对政治气氛的反映,也可以是施展
政治野心的场域。
他经常针对特定的场所,用信息图
的形式将其呈现,或是用视觉与文
字建构出「叙事」。拉特纳有时也
用 e-Xplo 这一代号创作(www.e-
xplo.de),这是他与艾林·麦高尼戈
(Erin McGonigle)以及瑞内·加布里
(Rene Gabri)的三人组合。该组合
经常在夜间搭乘巴士穿越各个城市,
并用他们各自的叙述方式以及对外部
元素的指涉将巴士变成一个充满能量
的场所。
拉特纳的其他作品包括广播剧剧本,
行为,行走,以及录像。他的装置与
行为曾在以下地点展出:伦敦 ICA、
纽约现代艺术馆 / PS1、第八届沙迦
双年展、柏林艺术学院、美国俄亥俄
州哥伦布市魏斯纳中心、英国纽卡斯
尔市巴提客当代艺术中心、伦敦白教
堂画廊、苏黎世谢哈尔中心、柏林跨
媒体艺术节、维也纳安德莱·胡贝画
廊。
拉特纳在北京驻地创作期间研读了中
国当代史的最新学术成果。他花了很
多时间在城中到处行走,试图与民众

Lieve D´hondt, Almut Rink, Christof Schlegel - 利夫·董特, 艾穆· 林克, 奎斯托夫·施莱格尔

制于南京和上海的录像作品。
Early Heaven 由艺术家对公共空间的介
入构成,是中国城市生活发展的镜像。
作品对中国的都市风景进行了呈现,在
录像中,巨大的广告牌围绕在大型建筑
工地周围。这些工地象征着摩登都市生
活――新兴中产阶级在不久的将来的游乐
场。
在作品中,董特、林克、和施莱格尔这
三位艺术家身穿中式睡衣出现在他们各
自选定的背景前。他们一面游荡、一面
等待,仿佛梦游一般,迷失在文化的移
转中。在画面的前景里,中国本地民众
穿梭而过,构成了作品的另一层元素。
这前景画面中的繁忙街头景象令上述中
产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显得无比明显。
整个视频舞台般的布局直接指向许多中
国城市里的两种现象:
一、建筑工地周围由巨大广告展板构成
的围墙。这预示着中国的都市化未来,
象征着理想的城市生活。
二、中国民众身穿睡衣在公共城市空间
行走的习惯。
「街头身穿睡衣的路人」已经成了中国报纸的话题。对于政府
来说,在公众场合穿睡衣这种违抗公私之分的行为会对政治形
象造成影响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睡衣与西方文化有关,它是
数十年前通过电视由西方传来的。
一方面,作品标题 Early Heaven 代表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
来,在人们对于中国社会的各类梦想似乎都能成为现实的今

Anna Hofbauer - 安娜·霍芙苞尔 Gehäuse enclosure b/w photo series - 黑白照片

建筑越来越像“她”,而不是相反。然而这
却无须奇怪,因为,气象所在,人即“风
水”;心灵所居,身体就是建筑。

这就像禅宗著名的“指月”,在这里,艺术
家的“身体”即“指”月”则可以是指人心、身
体、一个特定的空间或任何结构物体或
甚至就是宇宙。因为宇宙就是我们人类
居住的一所大屋、归宿或者一个花园,
而人心则是所有梦想和意义最后的家。
按照中国人的观念,其实人体的运动过
程根本就无异于宇宙的运动过程,即――
它本身和过程都是―――“道”,至少它对应
着一种无庸质疑的明确的“天人关系”。
同样地,人心就更加微妙广大,深不可
侧。因此往往有关它的很多事情只能被
认识,而不能被解释――甚至根本就不能
被凡人所真正清晰和正确地认识。
正如生命的真谛没有人能够完全洞悉。
或者也许有,但是我们永远也没法真正
知道。同样地,其实可能在大多数情况
下同样也没有人能够真正领会包括它的
创造者在内的艺术家作品中的意思。艺
术家像一个生活在“象牙塔”内的人,一直
行动在梦想的“空中楼阁”之中,总是试图
用她的思想去塑造世界或一个她自己的
世界。

因此我们究竟是否从她肢体语言―图式系
统的布局中读懂了比方说如艺术家名字
般的相对对称结构(ANNA)(?)或

Harald Gsaller - 哈洛德·格撒勒 Do you practice Taiji? / G9 - 你练太极拳吗? / G9

《你练太极拳吗?》,摄影 / 录
像,2010
在上海,我问了几个年轻的城里人有
没有在练太极拳,他们异口同声地回
答「没有!」我继续追问为什么,他
们的答案仍然只有一个:「没时间。

对一个外国人来说,要在中国人的日
常生活中寻找道家精神的遗迹不是件
容易的事(除了那些大家早已熟知的
公园晨练景象,其中大部分人都超过
四十岁)。但道家、儒家以及共产主
义的影响似乎 / 肯定深深植根于中国
人生活从外到内的各个层面。
我用摄影机追踪了一个自行车上载满
了竹竿的人,我跟着他穿越了延安路
的十条小巷。绿灯亮起,但货车与出
租车仍然奔流不息,他一路追随车
流,我一路追随着他。无论有意识无
意识,我们都遵循了高级太极拳的四
条原则:沾、粘、连、随。

《G9》,文字 / 图像,2007 / 2010
在《G9》里,格撒勒虚构了中国在
2007 年用「G9」取代「G8」(八
大工业国)的故事。他用三联画的形
式对数字八、数字九以及字母 G(从
G8 到 G9)的形态进行了玩弄,并在
画面上添加了断开的完整圆圈。后者
让人想到了视力测试,或是更加日常
化的一种东西――1980 年代初非常流
行的吃豆电脑游戏。
这幅三联画的配色与文字片段源自某

Elisabeth Grübl - 伊丽莎白·古贝 Photos - 摄影

《论观念摄影与雕塑》――伊丽莎白·古
贝谈「工作室系列」

「 这件作品的素材是艺术家的工作
室。我把房间里的所有东西――即艺术
品、各种材料以及家具――压缩成一个
长方体(更准确地说是个直平行六面
体)。当你把一切塞入这个雕塑形态
之后,整个工作空间便空空如也,除
此立方体外别无他物,结果便是形成
了一个被更改了的空间情境。在每一
间工作室里,我的最后一步都是从正
面为立方体拍一张照片。」
维也纳艺术家伊丽莎白· 古贝的作品
在形式语汇上往往显得简约,作品类
别包括大型装置、雕塑物件、观念摄
影以及电子声响等等。在古贝的艺术
实践里,视觉认知与空间认知常常相
互指涉。她是一个空间思想家:在建
构雕塑化立方体的同时,也解构了作
为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工作室的预设语
法。
通过占据、悬置与抽象等行为,古贝
通过摆放她的立方体凸显了空间中的
具象之物,随后又将其转译成其他媒
介――观念摄影。正面的视角展示了一
种在结构上具有决定性的特质。
古贝在其「工作室系列」里追求的概
念随具体空间特性的不同而不同 。
作为一个可以进入并体验的开放性
空间,工作室在这一过程中被转化为
一个表演性的艺术空间。对古贝的这
件作品的认知与我们所熟知的实体世

Marbot Fritsch - 马波·费希

自从他来到中国参加这次艺术家驻
地计划后,马波· 费希的艺术就在不
断前进,但他却是通过「向后看」
做到这一点的。和费希所有的作品
一样,他最近这批油画与素描也有
很强的概念性。费希作品的概念决
定了其形式,而虽然他研究的是约
十年前的概念,但却为其赋予了新
媒体的形式。在谈到此次创作时,
费希说希望能够从一个「安全」的
地点出发――一个他无亲无故、言语
不通的国度。
费希先前就注意到了盗版在中国的
盛行,因此曾经自行「盗印」自己
的作品:将他的木纹与圆珠笔作品
印制在大尺寸的画布上,然后再在
这一数字版本上重复作画,让这些
复制品重新变得「原创」。由于身
处自己不熟悉的语境当中,费希打
算在这次的作品中再次重复这一做
法。
当费希发现中国很多画家都把画布
当作他们的首要媒介之后,便决定
以此为他本次创作的出发点。他也
另外创作了一系列使用小尺寸画布
的作品,画的几何形态以及中性背
景上的门状结构都与大画布作品类
似。他对「门」这一母题的使用让
人想起了数学原理――尤其是黄金定
律 ― ― 的普适性本质 。 由于每一种
文化都对数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贡
献,几何与代数便有了超越语言壁
垒的特殊力量。
「门」的母题也涉及开放与封闭空

Hannes Boeck - 哈内·波克 New Hefei - 新合肥

《新合肥》的背景是合肥这一安徽省
的政治和经济中心。合肥自古代即为
交通要道,今日是一人口密集、大学
遍布的工业城市。过去几年里,合肥
发生了迅速的变化,从全国最贫穷的
区域之一变成了经济特区。波克的录
像正是以这一社会 / 城市的增长与变
化为背景。我们看到冷静的黑白画面
里,一个小男孩穿越城市,来到新郊
区。这一段路途让人想起了「城市漫
游者」的母题:这是关于该主角的寓
言,他已然走入现代,但不再是布尔
乔亚,传统被割裂之后,他成了被世
界异化的人物。另一方面,该主角和
城市的关系并非只有简单的疏离。摄
影机的运动追踪着男孩,男孩随即消
失在镜头中,过了一会又复出现。
作者用胶片对现代都市进行的探索
提供了对改变了的环境的一种主观、
感官、强有力的审视。与 2003 年的
《BRD》以及 2005 年的《DDR》――
波克用影像对战后德国的现代社会所
做的观察――一样,《新合肥》也对建
筑进行了集中凝视。不过,波克这回
借用了新现实主义的视觉语法(尤其
是安东尼奥尼),这即便是在单独的
镜头当中都十分明显。片中,男孩显
然处于一种没有方向的游荡状态,但
波克在此之前安排了一系列经过精心
设计的「预帧」镜头,在今日的中国